一起上看小说 > 茅山传人之麻衣教 > 第二百二十四章降龙伏虎罗汉

第二百二十四章降龙伏虎罗汉

混沌飞走后,茅弟才现出身形,看着远去的身影,茅弟自语道:“没想到混沌竟然这么记仇,而且还如此狡诈!”说完从乾坤界里把无忧和冰儿放了出来。

无忧和冰儿从乾坤界里出来,还心有余悸的问道:“混沌走了没有?”

茅弟笑了笑,说道:“放心吧,如果没走我怎么会把你们放出来呢,真是九死一生啊!”顿了顿,接着说道:“把你们送回乾坤界,我还看了一场石鬼大战混沌凶兽,但是我有一点不明白,混沌凶兽为何不从九幽之渊出来呢?”看到无忧和冰儿沉默的样子,摇了摇头,说道:“算了,看来你们也不知道,走吧,先去看看王翦,再去见见孟婆,估计再见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呢!”说完就带着无忧和冰儿向着冥王殿的方向飞去。

当茅弟他们三人快要飞到原来罗刹域的时候,看到地面上到处都是石鬼,不断的冲击着一道黄色的屏障。

茅弟仔细看去,原来那道黄色的屏障是几百个光头和尚组成,他们全部盘膝坐在地上,竖起单掌,另一只手不停地捻着佛珠,口中同时念着佛经,一个个“卍”字符从他们口中飞出,最后再他们头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佛手印,阻挡着石鬼的进攻,但凡被佛手印拍中的石鬼顿时就化作一道光消失了,所以现在的石鬼虽然多如牛毛,但是也不敢轻易的进攻。

而在那些光头和尚背后三百多你的位置,地藏菩萨和两个浓眉大眼,虎背熊腰的和尚并排打坐,对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毫不关心。

茅弟感觉那两个光头和尚实力相当的高深,几乎不在地藏菩萨之下,自己还距离他们几千米就感觉到他们发出强烈的气势,逼迫着自己三人无法前行一步。

茅弟把无忧和冰儿拉到自己的身边,说道:“地藏菩萨身边的两个和尚不简单,如果我们冒然过去定会生出不必要的麻烦,而且其中任何一人弹指就能灭我们无数回,不如我们还是偷偷潜过去吧!”看到无忧和冰儿点头,茅弟祭出玄元控水旗,顿时就把三人全部笼罩了起来,眨眼就消失了。

就茅弟他们刚隐藏起来,地藏菩萨身边的两个光头和尚便睁开了眼睛,看向茅弟三人的方向。

茅弟控制着玄元控水旗悄悄的向前潜行着。

在经过地藏菩萨三人身边之时,听到了三人的谈话声。

地藏菩萨问道:“二位尊者,可是发现了什么?”

其中一个头大如斗,赤着双足的和尚说道:“地藏师兄,我总感觉有人在窥视我们,但是又找不到!”

另一个长着几屡长发的和尚也说道:“是啊,我也感觉到有点不对,但是也没有发现,真是奇怪!”

地藏菩萨听了也说道:“上次我也有这种感觉,之后修罗一族的人就全部消失不见了,看来我们还是得多多注意了!”

“阿弥陀佛!”三人同时宣了声佛号,又闭上了眼睛。

茅弟三人对视一眼,屏声静气,悄悄离开了。

茅弟三人离开了上万米之遥后才收回了玄元控水旗现出身形。

无忧问道:“茅弟,那两个和尚是什么人?为何会有那么高的法力?”

茅弟想了想,说道:“这个我也不知道,不过我看他们很像传说中的降龙伏虎两个罗汉!”

“降龙伏虎罗汉?”无忧问道:“他们是什么人?”

茅弟说道:“传说降龙罗汉是如来佛祖座下罗汉之第十七罗汉,即是迦叶尊者,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,将佛经藏于龙宫。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,立了大功,故称他为降龙尊者,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,法力无边,助佛祖降龙伏妖,立下不少奇功,降龙修炼几百年,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,求教观音,得知七世尘缘未了,便下凡普渡众生,了结未了尘缘。降龙罗汉转世成为济公,在人界苦修,经历九九八十一难,终修成正果,得到了罗汉果。而伏虎罗汉是如来座下第十八罗汉,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,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,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,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,常和他一起行走四方,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,修到罗汉果。降龙伏虎罗汉虽说排名第十七和十八,但是他们的法力高深,并不比他们前面的十六和罗汉差,只是由于得道晚一些,他们是十八罗汉里面最善于战斗的。”

无忧迷惑道:“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佛界有十八罗汉,他们都有谁?”

茅弟想了想,说道:

第一位,宾头卢尊者,俗称坐鹿罗汉,他曾经乘坐的他的鹿骑进入皇宫劝说国王学佛修行。

第二位,迦罗迦伐磋尊者,也叫“喜庆罗汉”、“欢喜罗汉”,知一切善恶,他清楚世间一切善恶丑,所以在很就很久以前,他是在古代印度做一名雄辩家,他在辩论时,常带笑容,所以叫欢喜罗汉。

第三位,迦诺迦跋厘惰督尊,俗称举钵罗汉,住东胜神洲,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。所以手里一直拿着钵。

第四位,苏频陀尊者,俗称托塔罗汉,住北俱卢洲,托塔罗汉,托塔罗汉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,因为佛主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。

第五位,诺巨罗尊者,俗称静坐罗汉,住南赡部洲,静坐罗汉又名为大力罗汉,因为他过去是武士出生,所以力大无穷,能搬动任何重物。

第六位,跋陀罗尊者,是佛的侍者,俗称过江罗汉,主管洗浴之事,住南瞻部洲,他是一名贤者,过江似蜻蜓点水。

第七位,迦理迦尊者,俗称骑象罗汉,佛的侍者,住僧迦荼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