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上看小说 > 彼岸花,太鱼人 > 三十五、梦中的村庄

三十五、梦中的村庄

白天——

她只是一位普通的游客,真实身份是她与几位同学来这乡下地方探探险的,大家一人背一台非专业的照相机就进山了,进山走了很久,迷了路人也累了,不过还好现在还是大中午,几个领队的男生在找方位时,有人发现了山脚下既然有农家……

走到山时发现,这是一座不小的村庄呀,他们算是从村子的后山直接进来的,入了村,想找问问路或要个座机号联系外头的,结果却在村中迷了路。

而这村就越发的奇怪了,几条不规则的水泥街道,路边的房子大门开的很大,建的像车库,二楼处皆是木质的,全村最高的有三层楼,但都看不出是哪个民族风格的建筑物。

最特别的是屋顶,统一建古式的庑(“五”音)殿,又名四阿顶(庑殿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。宋称为“五脊殿“、“吴殿“;清时称为“四阿殿“;吴《营造法原》称为“四合舍“。汉族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,庑殿建筑成为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,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,屋檐宽深庄重、气势雄伟浩大,在封建社会里,他是体现皇权、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。所以多用作宫殿、坛庙、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。其他官府及庶民不许采用。——摘至网络百科)

重点在于此,这屋顶有相当的考古价格,除了这屋顶,及现代化的水泥路,屋墙、门楣什么的都极为简易,建的相当粗糙,为什么?村中的钱都拿来建屋顶了?

特地建这屋顶是,他们家中都住着以前遗留下来的皇亲贵族?

这屋顶奇怪是一个,还有一个是她在村中转了这么多圈,既然没有转出去,不管从哪个方向离开,最终都会绕回村中来,而村中用了水泥塑了一个休息台,台中有一棵巨大的榕树,榕树下搁了许多石头,应该是当地村民纳凉时坐的。

再来就是下一个奇怪的,这村子里的村民呢?

大中午睡觉去了?

村中连只猫呀狗的都没见过,甚至连一只蚂蚁都找不到……

难道此村是空村?

太阳正当空,街道很干净,每户人家前皆无杂草,所以感觉上不像个空村。

太平与伙伴散了,又走不出村子,最后累了便坐到了榕树下,渐渐睡了去……睡梦中感觉四周人很多,在议论着她吧,可她却醒不过来,想问问刚刚他们人都去哪了,想问问有没有人见过她的伙伴,也想问问回城的路……

可她就是醒不过来,身子很沉,但耳朵能听到他们的谈话。

甲说:“怎么会跑进来的?”

乙说:“困住了?”

甲又说:“当然困住了。”

乙接着说:“可是不能用呀。”

丙出现说:“谁敢用?”

甲恼怒的说:“送走送走。”

她用尽全力的睁开眼,却也只能开出一条缝,眼睛外接触的是病房内,看来她又做梦了……

体力不支,眼皮过重,又跌回梦乡去……

晚上——

太平坐在二手的、改装的面包车五菱的最后一排位置上,一路跌撞的回乡去,车上有人问:“到了吗?”

“没呢,前面还有两个小时才到积德镇。”司机回答,但接着车就颠了两下,司机咒骂两声,车发不动,停了下来。

停在一座桥上,桥下一条小河流不足三米宽,建的桥前后加起来也就五米长,若是白天仔细看不过是几条大理石铺一铺罢了。

停的这地方是哪,车上没人知道,能帮忙的几位男士都去修车去了,有两位妇女与太平帮不上忙,便下了车活动一下。

天色已晚,她们立在桥上,看到不远处有灯火通明的人家,好像还是个小村庄的,两妇人都表示在这条路上来回好几年了,哪有见过半路上还有一个村庄的。

“今晚走不了了。”车子后方的司机喊了一句。

两妇人决定进村,找户人家过夜,太平向来独来独往,既然如此也就拿下背包,准备进村。

桥两头都铺了两道水泥路一直进到村子里,两条水泥路由宽慢慢变窄的伸进村中,中间是那条三米宽的小河,不过走到村中会发现,它的源头可能从后山来,路经村中建的地下管道,再慢慢流到村外,所以没走几米就看到原先三米宽的河流慢慢变窄,窄到半米宽时,被两条慢慢变成一条的水泥路掩在了路下。

应该就是村中的下水道罢了。

太平与两位妇人分开走,刚刚分开时,其中一位妇人奇怪的看了她一眼,并突然像知道了这村的来历一样的对另一妇人说:“……它们好像把一只猫拿来当村子的守护神。”

猫?

下了桥还没走几步,就看到三米宽的河里,由石子、树枝和一些花草等搭了一个不大的台子,台子上面的花是太平平日里没见过的,它有白天时会是什么颜色看不出来,但在村里的灯火中、和河水的倒映下,那花是金色的……

金色的花丛里出来跳出一只猫,很肥大的一只猫,身上的毛参差着几屡是与花同色的,它转来看着太平时,太平才看到那是一张与猫头鹰相似的面像。

太平没有吓着,说是这个村的守护神,便没有多打扰的离开了,两位妇人已不见,她回头时桥头上的面包车还停着,便没有多加理会的进了村。

村中灯火通明,不宽的水泥路上人头攒动,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。

太平发现每家每户的大门都大开着,门口或倚或坐着一个人,她路过时大家都好奇的盯着她,也许因为她不是本村的人。

她想靠近问其中一位可有地方住宿时,发现大门正对着里面是一座凶神恶煞的雕像,塑在有一米五高左右的红泥台上,四周红布、黄符挂满,布